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六十五章 惶惶不安

作者:黄昏前面 字数:6799 更新:2024-05-06 10:34:56

第六十五章惶惶不安

吐蕃使团被逐出长安的时候,正是隆冬时节,恰好一场冷空气来袭,天降大雪。

这是最不适合远行的时候,特别是气候寒冷的吐蕃高原,更是如此。在那个六月都会飞雪的地方,一到冬天,人畜尽乎绝迹,基本上没有人能在隆冬时节通过吐蕃高愿,抵达逻些城的。吐蕃使团不可能在冬天踏上回国的归程,但李世民当着百官的面,令吐蕃使团在五日内就离开长安,作为吐蕃正使的禄东赞没有办法,只得冒着大雪,率使团几十名成员,凄凄戚戚地离开了长安。

这个时候踏是归程,刚启程的几个月天寒,行进肯定非常困难,通过吐蕃高原,唯有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才可,因此吐蕃使团只有在路上挨到夏天,才可能通过吐蕃高原,回到逻些城的。

对于吐蕃人来说,这是他们遇上的最大侮辱,包括禄东赞在内的所有吐蕃使团成员,都恨不得领军杀到长安来,将李世民捉住羞辱一番,才能解恨。

但有人已经在做周密的安排,用来对付这些恨得咬牙切齿的吐蕃人,目的是不让他们回到吐蕃地,这个人就是在朝堂上不顾一切痛斥禄东赞的王易。

在当日朝堂上那般有趣的情景发生,李世民暴怒之下勒令禄东赞率使团五天内离开长安后,王易曾单独求见过李世民,请求李世民下令扣押禄东赞这位吐蕃名臣,治他的罪。

禄东赞在朝堂上公然以兵事威胁,以此罪名将他扣押治罪,当然名正言顺,但李世民却否决了王易的提议,以不能失了大唐上国的礼数为由,依然决定逐吐蕃使团出境,以示惩罚。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惩罚的手段也是很严重了,李世民此举已经向天下表明了我大唐对吐蕃的态度,吐蕃的名声扫地,会被其他国家和部落鄙视,号召力大减,但对此王易并不满足。

因为王易熟知大唐的历史,知道禄东赞此人为吐蕃强盛做出的贡献是多么的巨大,也明白吐蕃强盛给大唐带来的危害,历史当然不能重演,为了大唐的利益,他要除去此人。既然不能借助李世民,借助官方的力量置禄东赞于死地,他就自己动手,准备动用自己的力量,将禄东赞除去。

就在禄东赞率使团冒着大雪,在军士的押送下离开长安时,由王听为首的几十名原江淮军旧部,也是跟随王易上过青海战场的勇士,还有一些原吐谷浑武士,尾随在吐蕃使团后面,离开长安。

王易给他们的命令是,在禄东赞率使团离开我大唐界,进入吐蕃领地的时候,无论花多大代价,都要将禄东赞刺杀,并不能让任何人探知端倪。两国交界处,流寇、土匪、残兵散勇甚多,禄东赞等人身死在这些地方,大唐朝廷可以将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

知道此计划的只有王复等少数几人,连王易的大哥王昂都不知道。王复很不理解王易为何要不惜手下几十人生命的代价,都要将禄东赞刺杀,但王易并没给他太多的解释,只是以简单的话告知他们他与禄东赞在朝堂上的争论,并要手下的人遵从他的命令即可,王复等人也只得听令。

王听等人当然不敢违抗,他们无从知道王易和禄东赞究竟在朝堂上争论了什么,但从王易的行动上来看,两人结下的仇可以说不共戴天,他们却不知道王易是为大唐长远的利益考虑的。

禄东赞所领使团来长安时是从青海过的,他们回程时候也将取道青海,而不是往直线距离更近,但路非常难行的松州方向走,王易因此也动用了原先保护慕容雪,如今全部归到他府上护卫列中的那些原吐谷浑武士,这些人熟知青海一带的地形,可以作向导之用。

王易相信他手下这些人的能力,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的。

布置完这些,已经差不多快过年了。

而过年前的这段时间,王易意外地得到了李世民的特别批准,在府中休假,将手上的事交给其他人办,因为长乐公主快生了。

十二月十八,超过预产期十来天的长乐公主,终于产下一个八斤多重的儿子,这让王易惊喜异常,也让闻知消息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欢喜得不得了,立即派人送来了丰厚的贺礼,长孙皇后还亲自到王易府上,来探望长乐公主。

李世民亲自为长乐公主所生的儿子取名为王晔,意思就是希望如王易一样,这个刚出生的小东西以后才华横溢,有所作为,失去命名权的王易只得接受这个不算很好听的名。

长乐公主为王易生下嫡长子的消息可以说让大部的人都欣喜,但也让王易的其他妻妾很是失落,已经先后有身孕的长孙凌和苏燕也希望她们肚子里怀的是儿子,不要在府中都要失去地位了。

长乐公主为王易新添一子的消息传出,来王易府上祝贺的人络绎不绝,连这些年不经常到长安来的孙思邈,也不知从什么地方知道消息,风风火火地上门来祝贺了。

李恪这无赖的王爷,有更多的理由往王易府上跑,当然这家伙来府上更多的时间也是缠在王昙边上,而已经长成大姑娘,并得知最终将会当上蜀王妃的王昙也和李恪打得火热,对此王易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心里在恨恨地骂,李世民为何还不打发李恪这家伙去封地上呢?当然这只是他无奈的想法,未大婚的皇子都不能算成年皇子,也不会单独置府弟,并到封地上去的。

转眼就是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朝廷大动作不断。

在新年朝会上,李世民除了宣布一系列军事民生方面新政,包括诸多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外,还对宗室亲王重新进行分封。

以赵王李元景为荆王,鲁王李元昌为汉王,郑王李元礼为徐王,徐王李元嘉为韩王,荆王李元则为彭王,滕王李元懿为郑王,吴王李元轨为霍王,豳王李元凤为虢王,陈王李元庆为道王,魏王李灵夔为燕王,蜀王李恪为吴王,越王李泰为魏王,燕王李祐为齐王,梁王李愔为蜀王,郯王李恽为蒋王,汉王李贞为越王,申王李慎为纪王。

任城王李道宗也被改封为江夏王。

贞观十年二月,李世民又下发诏令,以李元景为荆州都督,李元昌为梁州都督,李元礼为徐州都督,李元嘉为潞州都督,李元则为遂州都督,李灵夔为幽州都督,李恪为潭州都督,李泰为相州都督,李祐为齐州都督,李愔为益州都督,李恽为安州都督,李贞为扬州都督。

这些被分封的诸王,年后大部即要离开长安,到封地上置官,包括还未大婚的李恪也是如此。

李世民在单独召见王易时候也威胁,在李恪去封地前,一定要让他完婚,也就是让选定的王妃王昙嫁过去。

对李世民的威吓加yin*,王易只能屈服,答应一定听从李世民的安排,准备王昙的婚事。

不过他可是十万个不愿意让刚刚才十五岁,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的王昙嫁过去。说心里话,王易还是挺欣赏李恪这无赖王爷的,也希望王昙能成为李恪的王妃,但希望王昙嫁过去在几年以后,而不是现在。李世民这样强迫,加上大哥王昂早就答应李世民了,王易也是抗不住,只得同意。

但在重新分封诸王的诏命刚发布不久,李世民又发了一份特别的诏命,在这份诏命中朝臣们发现,魏王李泰成了这些皇子里面惟一的一个特别例外,成年的皇子里面,只有魏王李泰不置官,也就是不要到封地上去,以金紫光禄大夫张亮为相州长史,行都督事。李世民以李泰好学,礼待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允许李泰引召学士。

李世民如此大的举动震撼了诸多皇子、亲王及朝臣们的心,许多人雀跃欢喜,一些人则忧心忡忡。李世民给予李泰的特例,让许多人想到当年时任秦王时候的李世民,李世民那时也被李渊允可以在府中置文学馆,从而有了著名的十八学士,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兵变。

因为李世给予李泰的特殊待遇,李承乾与李泰的矛盾日益尖锐,有点得意忘形的李泰也学李世民当年的样,广召有为之士到他府中,而李承乾也招兵买马,广笼有才之士。

兄弟两人间还时常起公开的争执,还令手下人在外面广传抹黑对方的话。

对于两个儿子间这般明争暗斗,李世民仿佛聋了瞎了一般,没有任何措施采取,这让王易吃惊不已,在疑惑难道历史真的走回到原来的轨迹上了?

在李世民这些诏命公布后,又继续到兵部衙门去忙着事儿的王易也不断地接到太子李承乾,还有魏王李泰的邀请,让他这个妹夫多和他们联络,甚至还以探望长乐公主和刚出生的小外甥为由,数次到王易府中来,试图拉笼王易。

对此王易早有对策,也记着当初李世民含蓄的警告,两边都不得罪,也不对两人表示亲近。

但皇城内起的风云让王易惶惶不安,不过后面发生的一件事,让王易松了口气。

贞观十年二月初,久病的太上皇李渊在大安宫病逝。

李渊病逝,原本打算在上半年让李恪迎娶王昙的李世民,也只好暂时把这事搁置了下来,因李世民要为李渊守教,而令太子李承乾监国,太子的地位暂时稳固,与李泰间的争斗也暂时平息下来…

第六十五章惶惶不安

第六十五章惶惶不安,到网址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63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