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三十三章 将门

作者:让你窝心 字数:6579 更新:2024-05-06 10:31:21

第三十三章

将门

中国古代史上,长期存在“将门出将”之说,即指几世从军及产生将领的现象。就中国历代王朝的发展总体而言,将门还成了武将群体中的骨干力量,隋炀帝曾经对群臣曰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此不虚也”,说白了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北宋时期,将门现象依旧突出,从开国将领、遗臣故将、和之后历朝成长起来的将帅之家构成了宋朝的将门,他们中出现了或几代为将,或数世统军的情况,甚至还有与北宋王朝相始终的武人家族,而将门也始终在当时武将群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太祖在实施“收兵权”的同时,对武将上层又进行了拉拢收买,给予其家族诸多方面的优待。甚至采取了与其联姻的做法,以争取他们的效力,并化解彼此的矛盾。将帅不仅获得了安保富贵的待遇,而且数家与皇室建立了婚娅关系。宋太宗登基后,将乃兄这一手做法沿袭下来。由此遂形成拉拢上层武将的一种传统,以后北宋诸帝立武臣女为皇后几乎成为定制。在此祖宗之法的庇护下,不仅一批批将领及其家族获得了稳固的地位,也为其子弟从武为将打开了方便之门。

科举考试为文官体系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备选人才,但无法选拔合格的武将。武举考试最后要以笔试成绩来定胜负,结果武学教育变成培养武学生的文学水平而不是军事知识,到了军中根本无法指挥军队,更不用说成为军事家了。由于缺乏有效的军官培养机制,武将的后代通常熟悉武事,便成为父辈军职的理想继承人,使得国家军事人才的供应只有通过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上层武官都享有荫补和优先迁转子弟的特权,鼓励他们世代在军中服役,更为其子弟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些膏粱子弟往往乳臭未干已获军衔,甚至未经战阵便为将官。因特殊的背景条件,其子弟还有较多机会得到统治者的垂青,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发展。家族遂成为传承军事知识与军队技能的有效工具,军事家族便由此产生,即使皇帝常常怀疑军中的私人集团,但是整个家庭在军中供职的现象却无法避免。

“将门出将”本身也存在产生武人权势膨胀,甚至酿成事变的可能性。如果当政者对某个,或某些武将世家赋予过大的统军权,而缺乏必要的制约,使得其长期主宰大军,或盘踞某一地区,家族因素和利益不断膨胀,遂不可避免要与王朝中央发生矛盾,便易于导致兵变后果的发生,前代这样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由此以来,北宋统治集团在推行“崇文抑武”国策,以及“将从中御”、“以文抑武”等举措的形势下,又处处防范和限制武人的权势,通常不允许某个,或某些武将世家长驻一地,唯一的例外只有折氏长期镇守的御夏前线――府州。

北宋将门中继世为将而人才迭出的情况自然存在,但这绝不表明将门出身者都属良将。事实上在他们中存在着大量平庸之辈,特别是在上层世家之中又更为突出。高门子弟依赖家世安享富贵,而又表现平庸的情况自不用说,其他许多将帅后裔无所作为的现象也同样存在,但是折家却是个另类,

五代北宋时期,府谷、神木一带,乃府、麟州的所在地,境内番汉杂居,遍布着党项羌的族帐,以地方土豪折氏为代表的封建割据势力,在契丹和党项的威胁下,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先后依附后唐、后晋、后周和宋,确立臣属关系,接受册封和粮饷,爵禄世代传袭,实为独霸一方的小朝廷。值得一提的是折氏在府州,就像李继迁在夏州一样,都是地方豪族,不同的是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态度不一样,一忠一叛。

折家驻守的大宋西北角,位于河东路西北,是河东路位于河西的一小部分,为宋朝能守住这个三国交界的突出部,主要原因就是允许了当地具有强大威望的世袭军事集团存在,“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他们在风沙滚滚、贫瘠荒凉的陕北一角,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以数千之众,迎战夏、辽两大强敌,屏蔽西北,保卫乡里,使得府、麟二州长期得以安宁,号称

“折家军”。

折氏从公元870年前后折宗本奠基府州算起,折氏世世将门,子弟多为武艺娴熟、跃马弯弓之健儿。他们的子孙后代历任府州节度使、刺史、团练使等职,世世代代掌管军权。从残唐五代以后,名将良才英武超毅,果敢决勇,当时称为河东第二将的折可存,就出于折氏门下。

......

到了晚间,关于此事的详细情报陆续送到,赵柽也得知了昨日那位旧识乃是秦州观察使折克行的独女折美鸾,她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有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曾协助父兄把关御敌,算是个将门虎女。

今日折美鸾带人剿了乔贵的老巢,可惜的是让主凶逃脱,他们毕竟是外来人,对京中的事情不了解,寻了半日后也没抓到乔贵,现在正是灯市的最后两日,又是天子脚下,也不敢闹得太过,便鸣金收兵了。

“王爷,咱们如何善后啊?”见喜看王爷将几页纸放到书桌上,沉默不语,轻声问道。

“现在这事闹的大了,乔贵虽然是一无赖泼皮,但是他经营日久,上上下下的关系肯定不少,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定会调动一切关系找回场子,折家在西北可以称王称霸,在京中却不见得能如何,怕是要起风波”赵柽苦笑着说道。

“王爷是不是想帮他们一把?”见喜眼睛一亮说道。

“我们几年前就欠下人家一个大人情,这次也要还的”赵柽说道。

“王爷我们冒死救了她,应该是折家欠了咱们一个人情吧?”见喜眨眨眼问道,王爷是被打糊涂了,还是中了邪了,说起了胡话。

“看看这个,这是折家女子临走前给我的”赵柽把腰里系的玉环解下来扔给见喜道。

“这个玉环不是王爷进京奔丧时,送给了那个给咱们送粥的那个小娘子了吗,会在她手里?”见喜在灯下仔细看了看惊讶地说道,但心中也有疑问,那个施粥的女子那时就有十六七岁了,不可能过了好几年了还是十六七岁啊。

“我也不知,你可还记得当时那个小娘子说的话吗?”不跳字。见喜也是当事人之一,赵柽问道。

“那日她送的是‘杏仁蜜枣粳米粥’,有核桃仁,杏仁,蜜枣,还有葡萄干,白芝麻...”见喜皱着眉边回忆边说道。

“滚,谁让你说粥里有了,我是让你回想她说过话”赵柽踢了见喜一脚说道。

“嘻嘻,我现在还能记起那碗粥的香气”见喜躲了下说道,挨饿的日子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她说是代她家送来的,还说她家为孝子孝心所感,对了还赞王爷有豪侠之风”

“嗯,确实是这么说的,想来那小娘子是折家女子的丫鬟,即使不是,那玉环到了她的手里,也必定有些关系”赵柽点点头说。

“王爷,您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那碗粥算不算滴水之恩啊?”见喜凑,低声问道。

“你小子有话不好好说,拿话激我是吧”赵柽有些好笑,这见喜平时贪财,但却也是个讲义气的家伙。

“嘿嘿,我不是那个意思,谁不王爷义薄云天,仁孝无双,有恩必报,当然有仇也不会放过的”见喜给赵柽揉揉肩膀说道。

“他娘的,你进京不长,别的没学会,拍马屁的功夫倒是见长”赵柽笑骂道。

“王爷已经有计较了?咱们是今晚抓了乔贵,还是砍了他的脑袋,他的藏身之地京里的探子们已经查清楚了,大家也都准备好了,就等您的命令啦”见喜摩拳擦掌道。

“就打打杀杀的,这次咱们不玩武的了,要玩儿文的,乔贵现在也不能死,他活着还有用,只要把他监视好了,不让人溜出京城就好”赵柽想了想,有了计较。

第二天,正月十九是收灯的日子,宫中也同样,想着年假结束,便要上朝,赵佶有些不爽,可看着跪在眼前痛哭流涕的贾祥更加不爽,“官家,老奴的义子昨日在得意楼邀了几个喝酒赏灯,秦州观察使的家人带着亲兵家将忽然到来,不问青红皂白,上来便行凶,不但将老奴义子乔贵断了一手,还斩杀多人,可怜老奴义子现在有家难归,四处躲藏,还请官家为我做主啊”

“官家,那折家在京中便敢肆意杀人,看来是未将官家放在眼里,想他远在西北更是跋扈,弄不好将来便又是一个李继迁(西夏开国皇帝)”梁师成阴着脸说道,这贾祥说起来还是入门的师傅,在书画局的老领导,受了委屈,能不帮着说几句。

“咳...”赵佶轻咳一声,刚要发表意见,忽然一个小黄门慌慌张张地跑进来道官家,兖亲王进宫来了,好像被人打成了重伤,气息奄奄...”

第三十三章

将门

第三十三章

将门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8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